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方面的实践,是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具体展示。机器学习所具
一、被误解的中国农业:我们早在13年前就已经是农业强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希望我们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强国。
但是,从数据上看,我们早已经成为农业强国。
何为农业强国?既不能看总量,也不能看人均。国家面积大,耕地数量多,那么总量必定多,所以不能只看总量。为何也不能只看人均?以我们为例,再多的产值,一走人均的口径,那就是直接垫底了。
所以关键看什么,看亩产值。哪个国家能够在同样面积的耕地上创造更多的产值,就必然是农业强国。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剔除一些耕地面积太少的国家。
然后我们让数据说话,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07年统计数据;
中国18亿亩耕地、3亿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3864.48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214.7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0.13万美元/人;
美国24亿亩耕地、200万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1846.99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77.0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9.24万美元/人;
印度25亿亩耕地、5亿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1757.48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70.3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0.04万美元/人;
日本0.7亿亩耕地、260万农业从业人口生产了156.76亿美元农业产值,亩均农业产值222.4美元/亩,人均农业产值0.6万美元/人;
我们动不动就以美国的现代化农业作为目标,但是美国亩均产值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就连我们提倡学习且寸土寸金的日本,亩均产值也与我们不相上下。
所以,我们的农业一直被误解,我国的农业不仅不弱,反而很强。以亩产值而论,我们早在13年前就已经步入了农业强国的行列。
二、中国农业的平衡术:不止一个18亿亩的耕地红线那么简单!
我们常提三农问题,哪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排序很有讲究,为什么不是农民农村农业?
2000年,李昌平老师曾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指出了中国三农面临的难题,引起了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2004年至今连续1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2005年农业税正式取消。
中国农业面临多重硬约束,这也制约了我们的政策选择余地。
1、中国农业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障14亿人的吃饭问题。
虽然种植面积相差不大,我们仍然觉得美国是农业大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是农业出口大国,而我们是农业进口大国。但美国之所以是农业出口大国不是因为美国亩产高,而是因为美国人口少。如果同样的种植面积中美人口对调,我们有3.26亿人口,美国14亿人口,那估计美国得天天过来哈我们。
吃是活着的基础,想想一个冠状病毒就让全国人心惶惶,如果粮食出了问题,那社会都要出大乱子。所以,从政策取向上,更偏向于把农村定义为解决全国人民粮食问题的功能区,所以三农问题里,农业排到了农村和农民之前。
2、18亿亩的耕地红线:制约了农村的发展空间
有了粮食安全,自然就有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
上世纪90年代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段,也恰恰是农业用地被侵占的最快的时期。几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种地永远发不了财。面对农地非农用即将失控的局面,1998年《土地管理法》应运而生:在明确了农地只能农用的同时,也堵住了农村自发的向工业化发展的路子。户籍制度和土地法律法规,形成了城乡之间无形的墙,把农民约束在土地上,有意或无意的剥夺了农民自发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机会。
3、耕地还担负了养活6亿农民的历史使命
现在很多人反过味儿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可能是美国的大农业模式,因为国情不同。人多地少是中国面临的痛,但是这种痛几乎全让农民来承担了。
农业面临的另一个隐形约束就是中国的耕地需要养活6亿农民,哪怕是让这些人维持一个低成本的生存状态。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跟得上步伐。很多人说,农民是被现代化的,他们没有能力主动融入到现代化的过程中,除了进城干力气活和让子女上大学走出农村,广大农民似乎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融入40年的改革大潮中。
这也是近两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小农经济的原因,因为决策方清醒的意识到:无论在怎么发展,农村还是要有5亿以上的常住人口,他们是无法被现代化的。
中国的18亿亩耕地就是要担起6亿的农村常住农民的生计,甚至要给这大部分农民养老送终。
这就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隐形现实约束。
人多地少、粮食安全、6亿农民难以被现代化,是中国农业面临的现实约束,在这样的约束下,全世界其他国家未必能有中国做的好!
跟我们对比的,有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