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 现代农业再创新 ——两当县农业经济开发模式调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农村变化真大,种植、养殖方式都变了!”在两当农村,总能听到农村老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感叹。近年来,两当县围绕精准扶贫战略,合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农业科技企业、依靠产业带动、加快政策扶持等措施,发展高质量养殖业和种植业。一个传统的农业生态县如何创新种植养殖业?记者进行了调查。
“智慧农业”探路
初冬的两当县左家乡大庄村,大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完,陇南智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两当县公司负责人李强却没有闲下来,在温棚里种植羊肚菌。为了发展智慧农业,李强跑遍了两当县的所有乡村。2018年3月,他最终将食用菌试种基地建在两当县左家乡大庄村,这块种植基地面积为5亩,以“科技带动,产销并重”的生态菌业发展模式,开始培养适合这里生长的食用菌品种。
“我们主要以试验为主,通过对本地的水土、环境等方面的测试,确定最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土壤环境,要把最适合的食用菌引种到这里种植,让农户实现最大的效益。”李强说,他们公司有多年的食用菌研究、种植经验,主要从事智慧农业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李强负责的“智慧农业”试验已经取得了新成果。“我们主要为农户提供食用菌、蔬菜籽种,为种植户传授农业科技种植方法。”李强说,传统的食用菌只能每年种一季,他们采用的农业套种模式采取土地接连种植的方法,例如木耳种完种香菇,香菇种完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蔬菜收完之后再种植羊肚菌,一年四季都在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两当县左家乡党委副书记赵瑞军说,今年全乡种植香菇、木耳、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420万袋,其中香菇150万袋、木耳70万袋,羊肚菌200亩,种植规模较去年翻一番。
目前,两当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合带动发展模式,今年全县新增食用菌种植400万袋,产值达2900万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模式
提起养鸡,赵炳乐曾感到很心酸。
早在2006年,他跑到陕西的一家鸡场去打工,掌握了养鸡技术,从一名饲养员当上了场长,每月工资4000多元。2013年春天,听说老家有养殖扶持政策,他辞去场长,回到西坡镇老家创办养鸡场。
赵炳乐找到同村好友冯斌,一起商议在村里创办鸡场,两人合作办起了养鸡场。“我们承租了村民废弃的土房子,刚开始养了1000多只肉鸡,后来扩展到2000多只。”赵炳乐说,正当自己的养鸡事业步入正常发展之时,2017年遭遇禽流感,鸡死了一半,当时心里十分难受。
遭遇这次打击之后,赵炳乐重整旗鼓再出发。2018年,赵炳乐向西坡镇镇政府申请扶贫项目贷款50万元,建成了设施齐备的西坡绿源家庭农场,当年实现利润40万元。
据赵炳乐介绍,他的养鸡场现有两个养殖区域,占地面积为120亩,其中有标准化孵化室2个100平方米、孵化机2台、标准化育雏脱温室4栋、放养圈舍6栋、轮流放养区6块,年孵化雏鸡达4万羽、育雏10万羽、放养鸡群达4万羽左右。
此前,两当县西坡镇聚集了陶瓷、煤矿等工业,如今农牧经济快速兴起,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生态鸡养殖模式。“我们采用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带贫发展土鸡养殖的互助组模式,将精准扶贫与养鸡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农增收,助力精准脱贫。”据两当县西坡镇副镇长李宏介绍,全镇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孵化、育雏、饲养、销售为一体的生态鸡产业链。
在县上帮扶政策的支持下,赵炳乐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截至目前,已育雏脱温鸡苗6.3万羽,带动160余户群众发展蛋鸡养殖近3万羽,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
目前,西坡绿源家庭农场致力发展脱温鸡苗、散养商品鸡、绿壳鸡蛋精品购销,已注册“琵琶崖”土鸡及土鸡蛋商标,充分利用这个商标建成产品追溯体系,提高生态鸡养殖质量,已申请国家绿色认证商标。
同时利用商标品牌将网络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销售相结合,积极开拓销售市场。继续巩固脱贫成效,更进一步做大、做强农场,积极回馈社会并成就自身。
电商的魅力
电商产业的发展,为两当县农产品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我们依靠电商销售鸡蛋,主要销往上海、山东、云南、陕西等省外市场,网上销售一个绿皮鸡蛋2元钱,平均每天要销售2000多枚鸡蛋。”赵炳乐说,他的鸡蛋量供不应求。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两当县目前共开网店547个,其中微店275个,建成电子商务孵化园和6个网货供货平台,电子商务销售额累计达到3.95亿元,建立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2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56个,物流快递覆盖到12个乡镇服务点,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网店就业人数为6589人,建成1688网店10家,并全部加入陇南产业带,建成县内微商、淘宝、京东示范网店30家。
目前,两当县依托狼牙蜜、食用菌、核桃等14个农产品已申创成功“三品一标”农产品资源,筛选出10类特色鲜明的农特产品,并对十大特色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仓储、统一发货,创建了“狼牙”“蜜相蜂”“登真缘”“广香玫”等一批较为知名的农产品电商品牌,有效提升了电商产品市场竞争力。
“2018年我公司农产品销售额173.5万元,线下最高日成交额28万元,线上最高日成交额2.3万元。截至今年10月底,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03万元。”两当县嘉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艳说,她公司几天前在全国工商联“联成e家消费扶贫平台”注册了带有公益性质的“两当同心圆扶贫馆”,为销售农产品增添了新活力,两当的狼牙蜜、土蜂蜜、土鸡蛋、核桃、木耳、香菇等几十种农特产品,将借助电商的“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全国。
随着两当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完善产品供应链、品牌营销、乡村服务站点、三级物流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全县116个建制村已实现有线宽带网络、3G/4G、2G无线语音信号全覆盖,覆盖率达100%,有效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两当县积极拓展海外渠道,引进北京八德堂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驻莱西国际站,就跨境电商发展达成合作共识,将木耳、香菇、蜂产品等优质农特产品销往韩国等地区,提高全县特色优势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